如何对医患纠纷进行仲裁?


在解决医患纠纷时,仲裁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对医患纠纷进行仲裁。 首先要明确仲裁的前提,医患双方需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将纠纷提交仲裁的依据,它可以在纠纷发生前,在医疗服务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也可以在纠纷发生后,双方共同协商签订专门的仲裁协议。如果没有有效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是不会受理案件的,这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然后是选择仲裁机构。当事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信誉良好、专业能力强且方便处理纠纷的仲裁机构。可以参考仲裁机构的口碑、处理类似纠纷的经验等因素。 接着进入申请阶段。医患一方或双方要向选定的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书及相关证据材料。仲裁申请书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内容。证据材料要能够支持自己的主张,比如病历、诊断证明、费用清单等。 仲裁机构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就会受理该纠纷,并通知双方当事人。之后会确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和仲裁员。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随后进入仲裁审理阶段。仲裁庭会开庭审理医患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在庭上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出示证据、进行辩论。仲裁庭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查明事实,分清责任。 最后是作出裁决。仲裁庭在审理结束后,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仲裁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