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医疗事故。简单来说,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为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判定时,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具备相应医疗资质的机构;医务人员则是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在该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比如,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进行诊疗活动,即便出现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医疗事故范畴。 行为违法性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导致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这就可能存在行为违法性。 过失方面,强调是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结果,但因疏忽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医生已经发现患者对某种药物可能过敏,但轻信不会出现问题而使用该药物,结果导致患者过敏反应,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损害后果是指必须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这种损害包括身体上的伤害、残疾甚至死亡等。而且损害后果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之间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是由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患者本身病情严重,即便医生没有过失行为也可能出现不良后果,那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事实进行综合判断。当怀疑发生医疗事故时,患者可以通过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合法途径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