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应该怎样防范?


医疗风险防范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课题,从法律层面来说,有诸多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严格依照这些规定进行操作,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比如,在进行手术前,要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告知患者手术风险等。 其次,要加强医患沟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良好的沟通可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信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例如,医生要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案的利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患者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 再者,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定期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和检查,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另外,还可以通过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来转移医疗风险。当发生医疗纠纷时,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减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经济负担。 总之,防范医疗风险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沟通和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