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辖权有哪些法律规定?


管辖权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简单来说,就是确定哪个法院有权处理某个具体的案件。在我国,管辖权的规定主要涉及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等方面。 首先是级别管辖。它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复杂程度等,来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地域管辖则是确定同级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一般地域管辖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即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比如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等。 专属管辖是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能协议变更管辖。例如,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此外,还有协议管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