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该如何预防与处置?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的重要方面。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预防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简单来说,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要预防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都要严谨细致,避免因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让患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当医疗事故不幸发生后,需要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处置。第一步是报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步是调查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采取改进措施。同时,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积极与他们沟通,争取妥善解决问题。第三步是赔偿。如果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进行赔偿。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赔偿的具体标准和计算方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预防医疗事故需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法律和规范;而在医疗事故发生后,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处置,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