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法律讲述内容包含什么?


医疗纠纷法律所讲述的内容涵盖多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医疗纠纷的定义,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就医疗行为、医疗结果等产生的争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在医疗纠纷的预防方面,法律要求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对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提出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应当耐心解释、说明,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患者就诊疗行为提出的疑问,应当及时予以核实、自查,并指定有关人员与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沟通,如实说明情况。《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九条就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当医疗纠纷发生后,处理途径也是法律讲述的重要内容。患者可以与医疗机构自行协商解决;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也可以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处理申请;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关于医疗损害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第七章有详细规定。一般来说,如果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导致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就需要担责。 赔偿方面,法律规定了赔偿项目和标准。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如果造成患者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对医疗事故的赔偿作出了具体规定。总之,医疗纠纷法律为医患双方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纠纷解决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