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调解方面有哪些内容?


医疗纠纷调解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调解的主体和方式。一般来说,医疗纠纷调解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人民调解,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第三方介入调解。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中立性和专业性,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引导医患双方进行协商。比如当地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来处理纠纷,他们通常具有医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能更好地平衡医患双方的利益。 二是行政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可以进行调解。卫生行政部门熟悉医疗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在调解过程中能结合行业特点,促使双方达成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是法院调解,是在诉讼过程中,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院调解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关于调解的流程,通常首先是申请。医患双方可以向相应的调解机构提出调解申请。然后是受理,调解机构对申请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接着是调查,调解机构会收集相关的证据和资料,了解纠纷的具体情况。之后是调解会议,组织医患双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最后,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会签订调解协议;若无法达成一致,则调解终止,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他途径解决纠纷。 此外,在调解过程中,医患双方都应遵循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的原则。患者要提供真实的病历资料等证据,医疗机构也要如实陈述诊疗过程。这样才能保证调解的顺利进行,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