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临期下架有什么规定?


商品临期下架规定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消费者购买到临近保质期或过期的商品。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规定: 首先,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法律明确规定商品临期的具体界定和下架时间,但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例如北京市工商局制定了《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对不同保质期的食品临期界定做出了详细规定: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临近保质期为45天;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当食品临近保质期时,商家应将其集中陈列在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并作出醒目标示。 对于药品的临期下架,也有相应要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定期对陈列、存放的药品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拆零药品和易变质、近效期、摆放时间较长的药品以及中药饮片。虽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临期下架时间,但要求企业加强对近效期药品的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销售使用。 如果商家违反商品临期下架规定,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也规定,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总之,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时对临期商品进行下架处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应注意查看商品的保质期,维护自身的消费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