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指法律规定的、使一项民事法律行为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以下为您详细介绍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首先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对于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行为则需要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其次,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行为人内心的意愿和其外在表现出来的意思是一致的。如果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那么这个民事法律行为可能会被撤销。《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再者,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强制性规定是法律明确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如果违反,民事法律行为一般会被认定无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的风俗习惯。《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