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为什么不能为不法让步?


“法不能为不法让步”是一个重要的法治理念,它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一理念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 首先,法律是经过法定程序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代表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公共利益。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指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法治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不允许被不法行为随意侵犯。 其次,从刑法角度来看,正当防卫制度就是“法不能为不法让步”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鼓励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会站在正义的一方,不会因为不法侵害者可能受到一定损害而让合法权益者做出不合理的让步。 再者,在民事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侵权责任等制度。当一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这也是法律不向不法行为妥协的体现,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最后,“法不能为不法让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法治环境。如果法律向不法行为让步,就会让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助长不法行为的发生,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只有坚定地维护法律的权威,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人们真正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法治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