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的区别是什么?

我和别人有个纠纷,想通过调解解决。去法院问的时候,工作人员提到了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我不太清楚这两者到底有啥不同,想知道它们在流程、效力这些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区别,哪种对我更有利呢?
展开 view-more
  • #调解区别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是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两种调解方式,它们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首先是调解时间。立案前调解发生在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正式立案之前。而立案后调解则是在法院已经对案件进行立案,进入了正式的诉讼程序之后开展的。 其次是主持调解的主体。立案前调解可以由法院的专职调解人员来做,也可能委托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有关组织或个人进行调解。立案后调解一般由案件的承办法官,也就是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官来主持。 再者是调解程序。立案前调解的程序比较灵活,没有像正式诉讼程序那样严格的要求。它的目的主要是快速、简便地化解纠纷。立案后调解要遵循法定的诉讼程序,有比较规范的流程和步骤,要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各项权利。 然后是调解效力。立案前达成的调解协议,通常需要经过司法确认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司法确认就是由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会出具司法确认书。立案后调解成功的,法院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就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最后是对诉讼程序的影响。立案前调解如果成功,纠纷就解决了,案件就不用再进入正式的诉讼程序。如果调解不成,案件会转入立案程序。立案后调解如果成功,案件就会以调解方式结案。调解不成的话,法院会继续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