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养老金视同缴费和实际缴费哪个更合适?


在探讨企业退休养老金视同缴费和实际缴费哪个更合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视同缴费是指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前,个人已经有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这些年限被当作已经缴纳了养老保险费来对待。举个例子,假如老张在1990 - 1995年期间在国有企业工作,而当地是从1996年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那么老张1990 - 1995年这5年的工作年限就属于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则是指个人按照规定,真金白银地向养老保险基金缴纳费用的年限。例如,从1996年开始,老张每个月都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这些年份就是实际缴费年限。 从养老金的计算来看,两者都很重要。养老金待遇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组成。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相关。这里的累计缴费年限就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完全取决于实际缴费金额和缴费时间,实际缴费越多,个人账户累计的金额就越多,退休后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越多。过渡性养老金是对有视同缴费年限人员的一种补偿,视同缴费年限越长,过渡性养老金一般就越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这说明视同缴费年限的权益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那么哪个更合适呢?这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如果视同缴费年限长,意味着在没有实际缴费的情况下也能积累养老金权益,而且还有过渡性养老金,这对于提高养老金待遇有很大帮助。但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有充分的档案材料证明。而实际缴费直接关系到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缴费基数越高、缴费时间越长,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越可观。所以,两者相辅相成,都对最终的养老金待遇起着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