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签有哪些法律法规?


食品标签的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确保消费者能够根据标签信息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下面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食品行业的基本大法,其中对食品标签做出了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同时,食品标签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与其标签所标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了食品标签的管理要求。食品标识应当清晰、醒目、持久,易于辨认和识读。食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为规范的中文,但注册商标除外。食品标识不得与食品或者其包装分离。此外,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产地,食品标识应当标注生产者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如果食品执行的是企业标准,还应当在食品标识中标明企业标准的代号和名称。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则对食品营养标签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规范。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四种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和能量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同时,企业可以对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水平做出声称,如“高钙”“低脂”等,但必须符合相应的声称条件和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食品标签的法律体系,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确保食品标签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