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要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需要医院和医护人员多方面努力。 首先,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是基础。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是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遵循它们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失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例如,在进行手术前,要严格按照手术流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其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至关重要。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等信息,让他们充分了解治疗过程。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误解和猜疑。《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通过良好的沟通,能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纠纷。 再者,医院要注重病历管理。病历是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病历管理制度,确保病历的书写规范、准确、完整、及时。《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毁灭或者抢夺病历资料。完整准确的病历可以在发生纠纷时作为重要的证据,保护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警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纠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