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如何进行强制执行?


劳动仲裁的强制执行,简单来说,就是在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不履行裁决义务,另一方通过法定程序,让法院强制对方履行。 首先,要明确申请执行的期限。申请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开始计算,如果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那就从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算。 其次,确定执行立案管辖法院。一般是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通常为公司所在地的基层法院。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仲裁委出具的裁决书、调解书就属于这类法律文书。 然后,准备申请执行需要提交的文件: 1. 强制执行申请书,要清晰说明申请执行的事项和要求。 2. 劳动仲裁调解书或裁决书原件及生效证明,生效证明需找原案件的仲裁员出具。 3.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4. 收款账户信息,若法院不提供则需自己准备一份。 之后就是法院的执行流程: 1. 审查立案,法院接到申请执行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后,会审查申请是否合法适当、法律文书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明确、被执行人有无执行能力等。 2. 通知履行,法院决定强制执行时,会先通知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自动履行义务,否则将强制执行。 3. 准备强制执行,法院会填写行政强制执行证,确定执行计划和方案,如有需要协助执行的,会书面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 4. 实行强制执行,执行人员会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和执行根据,执行结束后,会将执行情况书面通知申请执行的机关。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有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 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申请人要按法院要求及时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财产线索、被执行人履行债务的能力及被执行人的下落等情况,否则可能承担执行不能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