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协商解决医疗纠纷?


协商解决医疗纠纷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方式。首先要知道,协商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种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也就是没有特定的第三方参与。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可能因双方缺乏法律知识等原因,导致协议书出现漏洞,后续容易产生争端 。 另一种是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达成调解协议,这需要一方或双方向卫生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在其主持下达成协议,能较快平息事态、稳定双方情绪。 还有当争议进入诉讼程序后,由人民法院主持双方调解达成协议,该协议一经送达立即生效,具有强制执行力且不得上诉,法律效力高、规范性强,但耗时较长。 相关法律依据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四十七条指出,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在协商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要点。协商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客观事实。医患双方都要文明、理性地表达意见和要求,不能有违法行为。协商确定赔付金额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过高或过低。并且,一旦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相关概念: 和解:指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谈判,对自己的实体权利进行处分,有诉前和解和诉中和解之分。 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法院调解。人民调解是在医调委主持下双方达成协议;行政调解是卫生行政部门主持医患双方达成一致;法院调解是诉讼过程中法院组织双方调解。 诉讼:解决医疗纠纷案件的一种方式,因医疗纠纷特殊性和专业性,诉讼中常需进行司法鉴定评定医院过错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