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该如何应对医疗纠纷?


当家属遇到医疗纠纷时,有几种可行的应对方式。 首先是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这就是医患双方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就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进行沟通、谈判,比如就纠纷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关联性和各自的责任进行交涉,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书,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这种方式程序简单、处理速度快,一旦达成协议,赔偿也会比较迅速。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 。不过要注意,可能存在医疗机构不承认错误,或者双方对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责任大小等存在分歧的情况,此时可能需共同委托医疗鉴定机构鉴定,且患者方签字前要咨询专业人士。 其次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调解。在事故发生后1年内,家属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在此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第三方介入,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的前提下,协调医患双方的纠纷,促成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履行,对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履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 最后还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是前面两种方式都无法解决纠纷,家属就可以向法院起诉。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诉求,比如医疗记录、通信记录、照片、证人证言等。同样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相关概念: 医疗纠纷协商:医患双方在无第三方介入下,就医疗纠纷解决办法沟通、谈判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 医疗纠纷调解:纠纷双方在第三方协调、帮助、促进下,谈判、商量取得一致意见,消除争议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