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实际发生不予支持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在一场纠纷里,对方提出了一些赔偿要求,但这些事根本没实际发生。我想拒绝对方的要求,可又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法律来反驳。所以想问问,未实际发生的情况在法律上不予支持的依据是什么呢?
展开


在法律范畴内,“未实际发生不予支持”这一原则贯穿于众多法律领域,特别是在民事纠纷的处理中,它是法官判断是否支持当事人诉求的重要准则。下面将结合不同法律领域和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详细阐述这一原则的依据。 在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这一原则有诸多体现。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和客观事实。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一方主张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无法证明违约行为实际发生,法院通常不会支持其诉求。例如,在买卖合同中,买方声称卖方未按时交货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并要求赔偿,但却拿不出卖方未按时交货的证据,或者所谓的损失并没有实际产生,那么法院依据《民法典》的公平和诚信原则,就不会支持买方的赔偿请求。 在侵权责任领域,《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确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强调了“造成损害”这一实际发生的结果要件。如果被侵权人主张侵权人赔偿损失,就必须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甲称乙的行为导致自己身体受伤要求赔偿医疗费,但甲无法提供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等能证明受伤事实和治疗费用实际发生的证据,法院就不会支持甲的赔偿诉求。 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如果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这意味着,当事人如果主张某一事实并基于该事实提出诉求,就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该事实实际发生。否则,法院不会支持其诉求。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