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下劳动仲裁会不予执行?
在我国,如果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经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后,会裁定不予执行。
首先,要是当事人在合同里没有约定仲裁条款,事后也没有达成书面的仲裁协议,这种情况下劳动仲裁可能不予执行。简单来说,仲裁得有个依据,如果之前没说过要通过仲裁解决问题,之后仲裁的结果就可能不被认可执行。这是因为仲裁的进行需要双方事先有明确的仲裁意愿表示。相关法律依据是,这是基本的仲裁启动前提要求。
其次,裁决的事项不在仲裁协议规定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根本就没有权力对这个事情进行仲裁,也会导致不予执行。就好比你和别人约定只仲裁工资纠纷,结果仲裁机构却对工作环境问题也进行了裁决,超出范围的裁决就可能不被执行。这是为了保证仲裁机构在其权限内行事。
再者,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了法定程序,也会出现不予执行的情况。法定程序是保障仲裁公平公正的规则,如果不按照这些规则来,比如该回避的仲裁员没回避,那结果的公正性就存疑,所以可能不被执行。这是遵循法律对仲裁程序规范的要求。
然后,要是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也就是说仲裁裁决所依据的关键证据不够充分,那也可能不被执行。因为证据是裁决的基础,证据不足做出的裁决难以让人信服。这是基于以事实为依据的法律原则。
另外,适用法律要是确实存在错误,劳动仲裁也可能不被执行。法律适用正确才能保证裁决合法合理,如果用错了法律,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体现了法律适用准确的重要性。
最后,如果仲裁员在仲裁这个案子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行为,那裁决也会不予执行。这是为了确保仲裁员公正廉洁,维护仲裁的公信力。
相关法律依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当出现这些情况时,人民法院会依法审查并做出不予执行的裁定。
相关概念:
仲裁条款:就是在合同里约定如果出现纠纷,要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条款。
书面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专门就仲裁事项达成的书面约定。
法定程序:是法律规定的仲裁活动必须遵循的步骤和方式。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