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虚假诉讼为何缺乏共识?

我在处理一起疑似虚假诉讼的案件时,发现不同人对虚假诉讼的认定和理解差异很大。有人觉得某些行为算虚假诉讼,有人却不这么看。我想弄清楚为什么在虚假诉讼这个问题上大家很难达成共识,是法律规定不明确,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展开 view-more
  • #虚假诉讼
  • #法律共识
  • #司法认定
  • #法律规定
  • #社会观念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 目前在虚假诉讼方面缺乏共识,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法律规定角度来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即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然而,法律条文相对较为原则性。比如,对于‘捏造的事实’如何精准界定,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一些较为隐蔽的虚假诉讼手段,在是否属于‘捏造事实’的范畴上容易引发争议。 司法实践层面也存在问题。不同地区的司法环境、法官的专业素养和审判经验有所不同。有的法官可能对虚假诉讼的敏感性较高,在审理案件时会更积极地去审查是否存在虚假诉讼的可能;而有的法官可能由于案件数量多等原因,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深入调查。而且,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涉及民间借贷、离婚析产、企业破产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特点不同,导致在认定虚假诉讼时难度增加,进而使得共识难以达成。 社会观念方面,部分民众对虚假诉讼的危害认识不足。一些人可能认为在诉讼中稍微夸大事实或者提供一些不实证据不算严重问题,没有意识到这已经触犯了法律。这种社会观念的差异也影响了在虚假诉讼问题上形成共识。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