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的“应当”违反了会怎么样?


在法律条文中,“应当”通常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它所规定的内容是必须要做到的,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这和“可以”不同,“可以”是赋予了一定的选择权利,而“应当”则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违反了法律中“应当”履行的义务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一般来说,法律后果可以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从民事责任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民事主体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后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规定。比如,在合同关系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交付货物却没有交付,那么就构成违约。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里的“应当”就是法律要求违约方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以弥补对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 在行政责任方面,行政法律法规会对行政相对人违反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行为人应当遵守治安管理秩序,如果违反了某些应当遵守的规定,如扰乱公共秩序等,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其处以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这是因为行政相对人违反了行政法律中规定的应当履行的义务,所以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而刑事责任是最为严重的法律后果。当违反了刑事法律中“应当”遵守的规定,实施了犯罪行为时,就会受到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比如,《刑法》规定,任何人都应当遵守法律,不得故意杀人。如果违反了这一应当遵守的规定,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就会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可能会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之,违反法律中“应当”的规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法律后果,具体的后果要根据违反的法律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避免因违反“应当”的要求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