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如何认定共同生活的?
我在处理一些涉及婚姻财产分割的事情,听说是否共同生活对财产分配有影响。但我不太清楚在民法典里,怎样才算是共同生活。比如我和伴侣平时经济各管各的,但住在一起,日常也会有交流,这算共同生活吗?想了解下民法典对于共同生活的认定标准。
展开


在民法典的框架下,认定共同生活是一个较为综合考量的过程。所谓共同生活,通俗来讲,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经济、生活、情感等多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共同体。 从经济层面来看,共同生活往往意味着夫妻双方对家庭经济有共同的管理和支配。比如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的各项开支,像房租、水电费、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即使夫妻双方有各自独立的经济收入,但在家庭重大支出上共同决策、共同出资,这也体现了经济上的共同生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就从法律层面强调了夫妻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生活层面,共同居住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夫妻双方居住在同一住所,共同参与日常的家庭事务,如一起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和孩子等。不过,仅仅是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并不足以完全认定为共同生活。还需要看双方在生活中是否相互关心、相互照顾,是否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目标。例如,如果夫妻双方虽然居住在一起,但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很少有情感交流和生活上的互动,那么可能就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共同生活。 情感层面也是认定共同生活的关键因素。夫妻之间应该有相互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在精神上相互依赖。比如在一方遇到困难或生病时,另一方能够给予关心和照顾。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是共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民法典认定共同生活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生活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个方面来判断。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认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