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劳动仲裁后具体是如何进行补偿的呢?


工伤劳动仲裁后的补偿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补偿项目方面。常见的补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间工资、护理费以及康复检查和治疗费用等。如果员工因工伤事故导致身体残疾或者生命丧失,雇主还应依法支付伤残津贴或者供养亲属抚恤金。 其次,不同伤残等级的补偿标准有所不同: - 一级至四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分别为一级伤残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21个月的本人工资。同时,按月享受伤残津贴,一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为85%,三级为80%,四级为75%。 - 五级、六级伤残: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五级伤残为18个月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本人工资。难以安排工作的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五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津贴为本人工资的60%,若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 七级至十级伤残: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七级伤残为13个月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本人工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再次,关于停工留薪期工资和护理费。停工留薪期间,职工原本在公司享受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护理费根据职工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所在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最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按照仲裁裁定结果进行补偿,员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约束力,雇主必须严格遵守并在规定时间内履行赔偿义务,否则员工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若用人单位有执行能力但故意不执行,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者,需承担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同时还需缴纳罚金。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