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签三年提前离职会怎么样?


劳动合同签三年提前离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及后果** 劳动者若要提前离职,需要遵循法定程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依法履行了通知义务后,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般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用人单位也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小李在某公司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工作了半年后,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想提前离职,他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公司,之后顺利离职,且没有承担额外的法律责任。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及后果** 如果劳动者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就擅自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若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比如,小张在一家企业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在未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的情况下突然离职,导致其负责的项目停滞,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企业有权要求小张赔偿相应的损失。另外,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专项培训协议,并约定了服务期,而劳动者在服务期内提前离职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例如,某公司为员工小王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花费了5万元,并约定了三年的服务期。小王在服务期内工作了一年后提前离职,那么他需要向公司支付不超过3.33万元(5万元÷3年×2年)的违约金。 **三、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劳动者提前离职的情况及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在这些情况下,劳动者提前离职不仅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用人单位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小赵所在的公司长期拖欠工资,小赵以此为由提前离职,公司不仅不能要求小赵支付违约金,还需要向小赵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