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伪造证据是否会被判刑?
在劳动仲裁时,发现对方提交的一些关键证据好像是伪造的,担心这样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想了解劳动仲裁中伪造证据具体会面临怎样的处罚,是不是一定会被判刑,相关的判定标准是怎样的。
展开


在劳动仲裁中伪造证据是否会被判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从劳动仲裁机构的处理角度来看,劳动仲裁委本身并不具备对伪造证据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权力。仲裁委主要是依据相关事实和证据对劳动争议进行裁决。如果一方伪造证据,该证据通常不会被仲裁委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才会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所以,伪造的证据无法作为定案依据,伪造方可能会因证据不被采信而承担败诉的后果。 其次,从民事处罚方面来看,如果伪造证据的行为影响到后续可能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当事人进行处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伪证行为的单位,人民法院有权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 最后,从刑事处罚方面来看,如果伪造证据的行为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综上所述,劳动仲裁中伪造证据一般不会直接被判刑,但如果该行为影响到民事诉讼且情节严重,或者构成相关犯罪,那么相关责任人就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