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的人会成为老赖吗


在探讨拖欠工资是否会使拖欠者成为老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老赖”的定义。在法律语境中,“老赖”指的是那些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但却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简单来说,就是明明有能力还钱却故意不还的人。 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首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劳动者通过上述法律程序,获得了生效的法律文书,比如仲裁裁决书、法院判决书等,且这些文书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能力支付却拒不支付时,用人单位就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成为我们所说的“老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明确了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等六种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旦用人单位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面临诸多限制和后果。例如,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其法定代表人也可能被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 不过,如果用人单位确实没有能力支付工资,并非主观上拒不支付,一般不会直接被认定为“老赖”。但即便如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然受法律保护,劳动者可以通过参与用人单位的财产清算等程序,尽可能挽回自己的损失。总之,拖欠工资本身不一定会使拖欠者成为老赖,但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是有可能被认定为“老赖”并受到相应惩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