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和仲裁的区别是什么?


诉讼和仲裁都是解决争议的重要法律途径,但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区别。 首先是启动方式。诉讼是由一方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受理案件,具有强制管辖权。例如,当甲与乙发生合同纠纷,甲可以直接向符合条件的法院起诉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会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进行立案审理。而仲裁则需要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仲裁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处理。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仲裁机构不会受理案件。比如甲和乙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了仲裁条款,当出现纠纷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该条款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其次是审理主体。诉讼的审理主体是法院的法官,法官由国家任命,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判,并且受到法院内部的管理和监督。而仲裁的审理人员是仲裁员,仲裁员通常是由当事人从仲裁机构提供的仲裁员名册中选定,或者由仲裁机构指定。仲裁员可以是法律专业人士,也可以是相关行业的专家。 再者是审理程序。诉讼程序较为严格和复杂,通常包括立案、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时间限制,当事人必须遵守。而且在诉讼过程中,法院的审理一般是公开进行的,允许公众旁听。仲裁程序则相对灵活,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规则和自身需求选择适用的程序。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 然后是效力。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仲裁裁决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一旦仲裁裁决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不过,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诉讼则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最后是费用。诉讼费用一般是按照案件的标的额等因素由法律规定,通常包括案件受理费、申请费等。仲裁费用则由仲裁机构按照其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一般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