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虚假是否会使消费者权益受损?
我去商场买东西,发现商品标价和实际结算价格不一样,感觉自己好像被坑了。我想知道这种价格虚假的情况是不是真的损害了我的权益,在法律上是怎么认定的呢?
展开


价格虚假是指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商家故意用不真实的价格来忽悠消费者。 从法律角度看,价格虚假确实会使消费者权益受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意味着,如果商家存在价格虚假的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有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如果商家违反了这一规定,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 在实际生活中,价格虚假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虚构原价、虚假标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当消费者遇到价格虚假的情况时,可以通过与商家协商、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价格虚假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所禁止的,消费者的权益会因此受到损害,并且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应的保护途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