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加班工资基数低于实际工资该如何处理?


如果劳动合同加班工资基数低于实际工资,劳动者有多种应对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支付不低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相应比例的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这里所说的工资,通常应按照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来计算。 企业把加班工资基数定低,目的往往是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减少在加班工资和补偿待遇等方面的支出。作为劳动者,要注意保存能证明自己实际工资收入的凭证,比如工资条、银行工资流水等。要是实行现金支付工资,更要妥善保管好相关证据。因为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企业可能依据劳动合同规定的工资基数来主张工资水平。若劳动者无法举证实际工资,仲裁机构就可能按劳动合同约定的金额认定工资标准,进而导致加班工资、补偿金等减少。 从社保角度看,企业有义务按照劳动者的实际工资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若仅依劳动合同载明的工资缴费,属于少缴行为。劳动者对此不满,可向当地社保局投诉,社保部门有权责令企业补足未缴部分。并且,劳动者有权因企业未依规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而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并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形下,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还可以选择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或者直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企业按照实际工资补足加班工资差额等。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劳动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积极收集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概念: 加班工资基数:指劳动合同规定的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约定,用于计算加班工资的基础数额。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 劳动监察: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