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作工伤认定该如何获得赔偿?


在未作工伤认定的情况下,赔偿的处理确实较为复杂。首先要明确,工伤认定是确定员工所受伤害能否享受工伤待遇的重要程序,但即使没做认定,也不意味着不能获得赔偿。 受伤员工首要任务是收集相关证据,像病历记载、事故汇报等,以此证明所受损害和职业活动有直接关联。要是雇主否认工伤存在,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解决争端。 赔偿项目和标准方面,通常涵盖医疗费用、工资收入损失、残疾补偿金等,但会因地域和国家政策不同而有差异。在没经过工伤认定时,员工可能得依靠民事法律体系寻求赔偿,这就需要证明雇主在事件中有过错或疏忽行为。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劳动者财产损害或者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未给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职工可以在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三十三条规定,进行了工伤认定,未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可以就工伤医疗待遇和停工留薪期待遇向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主张赔偿。 相关概念: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 诉讼: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 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的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