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后房产该如何继承?


老人去世后,房产的继承方式首先要确定是否有遗嘱。 如果有遗嘱,就按照遗嘱的内容来分配房产。这是因为遗嘱是老人在生前对自己财产分配的明确意思表示,法律尊重和保护这种意愿。《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要是没有遗嘱,那就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法定继承有一定的顺序,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在第一顺位继承人都存在的情况下,由他们共同继承房产,一般是平均分配。如果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才轮到第二顺位继承人,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来继承。这同样是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 在正式继承房产前,有一系列准备工作要做。要去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这是证明老人已经去世的关键文件;到逝者生前所在单位或者居住社区、村民委员会开具继承人证明,来确定哪些人有继承资格;还要携带继承人身份证明以及被继承的房地产权属证书等相关证明文件,前往公证机关办理继承公证。 完成这些后,就可以前往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房产继承登记手续。办理时要带上房屋所有权证书、已办好的继承公证、继承人的身份证及复印件、房屋所有权登记申请书等材料。 关于费用,目前我国没有开征遗产税,但通常要支付公证费和工本费等。比如印花税,房产继承过户办公费用里包含5元的权证印花税。法定继承人继承土地、房屋权属时,不征收契税;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要征收1.5%的契税。 相关概念: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遗嘱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 。 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法律的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确认继承人的继承权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