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违约金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


从法律层面来看,判断实习违约金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违约金是什么。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在实习协议中约定违约金,是为了保障协议的顺利履行,约束双方按照约定行事。 我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对于实习生来说,如果违约金设置得过高,一旦自己因某些不可预见的原因违约,可能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比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更好的发展机会等因素需要提前终止实习,如果违约金过高,这会给实习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相反,如果违约金设置过低,可能无法对实习单位形成有效的约束。当实习单位违约,如随意变更实习岗位、减少实习补贴等,过低的违约金可能不足以弥补实习生因此遭受的损失。 对于实习单位而言,较高的违约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权益。例如,实习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了专门的培训、资源等,如果实习生提前违约离职,较高的违约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位的损失。但如果违约金过高,可能会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从而进行调整。 所以,实习违约金并非简单的多一点好或者少一点好。双方应当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如实习期限、实习单位提供的培训和资源、实习生可能创造的价值等因素,合理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以平衡双方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