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纳社保有哪些法律规定?
社保,也就是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关于缴纳社保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该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包含了五个主要险种,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一般来说,单位缴费比例大约是工资总额的16%,职工缴费比例是本人工资的8%。
医疗保险则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各地缴费比例有所不同,通常单位缴费比例在6% - 10%左右,职工缴费比例为2%左右。
失业保险是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缴费比例和职工缴费比例之和一般不超过2%。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 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缴费比例根据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如果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