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患纠纷该怎么处理?


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处理的途径有多种,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双方协商解决。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患者和医疗机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就纠纷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双方可以就争议的事实、责任的划分以及赔偿等事项进行讨论,尝试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纠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程序相对简单,节省时间和精力。 其次是申请人民调解。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它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对医患双方进行调解。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这种方式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调解结果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再者是行政调解。患者也可以请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进行调解。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这种调解方式依托于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能够保障调解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最后是提起诉讼。如果以上几种方式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自己所遭受的损失。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最终法律途径。通过诉讼,可以更严格地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但诉讼程序相对复杂,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