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医患纠纷?


处理医患纠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自行达成和解协议。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解决方式,优点是程序简单、处理及时、成本较低,还能保持医患双方的良好关系。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 其次是申请人民调解。若医患双方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医疗纠纷。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情况复杂的,经医患双方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再者是行政调解。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等,对赔偿等民事争议进行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最后是诉讼途径。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解决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一种最具强制力的解决方式。人民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在诉讼过程中,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包括立案、审理、判决等环节。同时,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为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医患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