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合同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判断一份合同是否为融资租赁合同,有以下几个关键标准。 首先,从合同的目的来看。融资租赁合同主要是为了满足承租人对租赁物的使用需求,同时实现融资的目的。也就是说,承租人通过支付租金获得租赁物的使用权,而出租人则通过出租租赁物获得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承租人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与普通的租赁合同有所不同,普通租赁合同往往只是单纯的租赁行为,不涉及融资的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的定义就体现了这种兼具融资与融物的特点。 其次,租赁物的选择和购买。在融资租赁合同中,通常是由承租人选择租赁物和出卖人,然后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这表明承租人对租赁物有特定的需求和要求,而出租人主要起到资金融通和购买租赁物的作用。如果租赁物是由出租人自行选择并提供给承租人的,那么可能就不符合融资租赁合同的特征。 再者,租金的计算方式。融资租赁合同的租金一般不是单纯基于租赁物的使用价值来计算的,而是要考虑租赁物的购买成本、利息、利润等因素。租金的总额通常会高于租赁物的购买价格,因为其中包含了出租人的融资成本和利润。相比之下,普通租赁合同的租金主要是根据租赁物的市场租金水平来确定的。 另外,租赁物的所有权和风险承担。在租赁期间,虽然租赁物由承租人占有、使用,但所有权一般仍归出租人所有。同时,租赁物的风险在租赁期间通常也由承租人承担。例如,如果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损坏或灭失,承租人可能仍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除非是由于出租人的原因导致的。这也是融资租赁合同的一个重要特征。 综上所述,判断一份合同是否为融资租赁合同,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的目的、租赁物的选择和购买、租金的计算方式以及租赁物的所有权和风险承担等多个方面。只有当这些方面都符合融资租赁合同的特征时,才能认定该合同为融资租赁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