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有哪些注意事项?


申请劳动仲裁有以下这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要明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主体身份。简单来说,就是要清楚谁去告,告的又是谁。比如,你作为劳动者申请仲裁,那你就是申请人,公司就是被申请人。要准确提供双方的信息,像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不然可能影响仲裁流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关规定,明确主体身份是启动仲裁的基础。 其次,确定案件的管辖地点和级别。一般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能受理劳动争议。要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比如你在A市工作,公司在B市,A市就是劳动合同履行地,你既可以向A市也可以向B市的仲裁委申请,不过若双方同时申请,A市仲裁委有管辖权。这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有明确规定。 再者,必须在仲裁时效之内主张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申请劳动仲裁须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到有管辖权限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打个比方,你发现公司从去年5月开始少发工资,那你最晚要在今年5月前申请仲裁,除非有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时效仲裁委可能不受理。这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时效的要求。 另外,要有相关证据材料。证据在仲裁中非常关键,比如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工资流水、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这些能证明你和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以及公司侵害你权益的事实。像没签劳动合同,银行工资卡记录就可能成为证明劳动关系的有力证据。 最后,仲裁请求必须合法、具体、全面。合法就是请求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提出不合理要求;具体就是要明确,比如要求公司支付多少工资、多少经济补偿等;全面就是把自己的诉求都列清楚,别遗漏。 相关概念: 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向仲裁机构请求保护其权利的法定期限,在这个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可能丧失通过仲裁获得保护的权利。 管辖权:确定哪个仲裁机构有权受理案件的规定,涉及地点和级别等方面的划分。 证据材料: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材料,对仲裁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