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认定标准。 首先来说说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的一方为需要的一方以劳动形式提供劳动活动,而需要方支付约定报酬的社会关系。劳务关系的主体比较灵活,双方当事人可以都是法人或公民,也可以一方是法人,另一方是公民。劳务合同内容主要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约定,可以口头约定,也可签订书面合同。劳务关系基于民事法律规范成立,受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和保护,可能产生的责任一般是违约和侵权等民事责任。比如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认定劳务关系的情形有支付工资的凭证、记录,缴纳社保的记录,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招工登记表等招工记录,劳动者日常工作考勤表,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再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且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当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发放的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凭证。 简单来说,判断是劳务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可以从主体、管理关系、合同形式以及受伤后的赔偿等方面综合判断。如果主体比较灵活,双方平等协商约定报酬和工作内容,不具有明显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很可能是劳务关系;而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有明确的劳动规章制度适用,那大概率是劳动关系。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个人之间劳务关系侵权责任等内容;《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了劳动关系建立与书面劳动合同订立的相关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则对未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下劳动关系认定给出了参照凭证。 相关概念: 劳务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基于民事法律规范,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支付报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工作并获取报酬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