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


区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主体方面。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确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而雇佣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私人请保姆做家务,这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雇佣关系;一个小饭馆请厨师来工作,这可能就是自然人(饭馆老板)与自然人(厨师)的雇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其次是主体地位。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劳动者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安排。例如,公司员工要遵守公司的考勤制度、工作流程等。而在雇佣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受雇人按照雇用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雇用人支付报酬。比如,雇人搬运货物,搬运工只要按照雇主的要求完成搬运任务就行,不需要遵守雇主的其他内部规定。 再者是报酬支付方式。劳动关系中,工资支付具有规律性,通常是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而雇佣关系的报酬支付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一次性支付,也可以按完成工作的进度支付等。比如,装修师傅完成一个房间的装修后,雇主一次性支付报酬。 最后是法律适用。劳动关系主要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调整,这些法律法规更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当发生劳动争议时,一般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雇佣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