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仲裁如何进行调解赔偿?


工伤仲裁调解赔偿是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工伤补偿事宜无法协商一致时,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介入调解来确定赔偿的过程。 首先,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劳动者及用人单位有权先就工伤补偿事宜展开平等、合理的沟通与协商。若无法达成共识,劳动者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申诉。 在仲裁审理过程中,仲裁庭会开展调解工作。调解程序如下:开始阶段,需在查明案情、分清责任基础上进行,双方都同意才能调解。仲裁委员会要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选择调解地、确定调解时间,并通知当事人及有关组织和个人。进行阶段,可由仲裁员或仲裁庭主持,向当事人宣讲劳动法规政策、说明调解好处意义、提供适用法规、提出调解意见,组织双方协商,允许当事人发表不同意见和辩论,最后宣布调解结果。结束阶段,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但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仲裁委员会应及时裁决;若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委员会要制作仲裁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及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签名或盖章。 法律依据方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则详细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像医疗费用、工伤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为工伤仲裁调解赔偿提供了明确的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 赔偿范围可能包括治疗费用、护理费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补贴费用等,因工伤导致工作时间损失的经济补偿也在其中。若工伤造成身体残疾,还会有残疾赔偿金及辅助器具支出等费用。 相关概念: 工伤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工伤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活动。 调解赔偿:是在仲裁过程中,通过双方协商和仲裁庭介入,确定赔偿金额和方式的过程。 工伤保险待遇:是指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依法享受的各项补偿和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