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该如何拒不赔偿?


在我国,工伤赔偿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律义务,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不能拒不赔偿。接下来从法律规定、工伤认定及赔偿程序、违法后果几个方面为你详细解答。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也就是说,只要员工被认定为工伤,就有权利获得相应的赔偿。 工伤赔偿一般要经过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程序。首先,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承担赔偿责任,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认定为工伤后,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赔偿数额。 如果用人单位拒不赔偿,工伤职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且,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工伤赔偿,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处欠付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所以,从法律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不能拒不赔偿工伤费用。建议与工伤职工积极沟通,协商赔偿方案,也可以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妥善处理工伤赔偿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