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赔偿私了算诈骗吗


工伤赔偿私了并不一定属于诈骗。要判断工伤赔偿私了是否构成诈骗,关键在于私了过程是否存在欺诈等非法情形。 首先,我们来说说正常有效的私了协议需要满足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也就是说,如果工伤赔偿私了协议是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协议内容不违法违规,那么这个协议是有效的,这种私了就不属于诈骗。比如,双方对于工伤赔偿数额进行合理协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赔偿款,受伤职工接受,这种情况下协议有效。 然而,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就可能存在问题了。若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进行私了,这就可能涉嫌诈骗。《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用人单位故意隐瞒劳动者应得的赔偿项目和金额,欺骗劳动者签订远低于法定标准的私了协议;或者劳动者虚构受伤情况,骗取用人单位赔偿等。另外,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进行私了,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方也有权请求撤销,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诈骗的嫌疑。比如用人单位以不支付医疗费威胁劳动者签订不合理的私了协议。 要是发现协议存在问题或者违法了法律、公共道德等情况,受损害方有权在特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撤销协议,并争取相应的赔偿。若劳动者实际得到的补偿金额显著低于法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则受损害方可依法变更或撤销原有的补偿协议,并向用人单位主张补充协议中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 相关概念: 欺诈手段:指通过故意隐瞒事实、编造虚假信息等方式,误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决定。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也就是说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利益严重失衡。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