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营私舞弊有哪些法律规定?


员工营私舞弊是指员工为了个人私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做出损害公司或其他相关方利益的行为。这一行为在我国多部法律中都有相关规定。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是合法、合理且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向劳动者公示的。同时,对于“重大损害”的界定,法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需要结合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以及具体情况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其次,若员工营私舞弊的行为涉及侵犯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发挥作用。该法第九条明确禁止经营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员工若违反保密义务或者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再者,如果员工营私舞弊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有相关的罪名来进行规制。例如,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还有职务侵占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综上所述,当员工出现营私舞弊的行为时,用人单位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通过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民事赔偿责任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