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是刑法中用来衡量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观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里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甲为了报复乙,拿着刀去乙家将其杀害,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乙死亡,并且积极追求这个结果,这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虽然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但对结果的发生持一种放任的态度,例如丙为了杀死丁,在丁经常经过的道路上设置陷阱,他知道可能会有其他人经过并受到伤害,但他对此持放任态度,最终导致无辜的戊受伤,丙对戊受伤的结果就是间接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主观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医生在做手术前没有仔细检查医疗器械,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问题,给患者造成伤害,医生本应预见不检查器械可能带来的危害,但因疏忽而未预见,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例如司机明知车辆刹车有问题,但他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能够避免危险,结果还是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的区别对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处罚也会更重;而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处罚相对较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