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手册出现扣工资条款还有法律效应吗?


员工手册里扣工资条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从多方面来判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员工手册的性质。员工手册就像是公司给员工制定的一套规则,是公司进行内部管理的依据。但它要想有效,得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这意味着,如果员工手册里有扣工资的条款,这个条款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也就是说,公司不能自己一拍脑袋就决定扣工资,得和员工代表或者全体员工商量。比如,公司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把扣工资的条款拿出来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和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确定最终方案。 此外,员工手册制定好后,还得让员工知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公司可以通过发放员工手册、组织培训等方式,让员工了解这些规定。 还有一点很重要,扣工资的条款内容得合法合理。如果条款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比如随意克扣员工工资,那肯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像一些公司规定员工迟到一次就扣掉一个月的工资,这就明显不合理,也不合法。法律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所以,员工手册里扣工资条款是否有效,要综合考虑制定程序是否民主、是否公示或告知员工以及内容是否合法合理等因素。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员工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