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多长时间属于违法?


在我国,用人单位只要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不论时间长短,原则上均属于违法行为。 《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意味着“按月支付”是工资支付的基本周期和要求,只要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工资,就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 不过在实践中,情况会复杂一些。要是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导致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并且及时向劳动者说明情况,在不可抗力因素消除后尽快补发工资,这种情况相对特殊。但要是没有正当理由,超过双方约定的工资支付日期未支付工资,劳动者就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例如双方约定每月15日发放工资,到了15日公司却没发,若无正当理由,这就已经构成拖欠工资的违法情形。即便没有明确约定支付日期,按照惯例,一般也应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支付工资,像按月支付工资的,若超过一个月未支付,通常可认定为违法。 当遇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时,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比如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劳动者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若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出具有工资欠条或达成有支付协议却不按约定履行支付义务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相关概念: 支付令: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督促程序,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的限期履行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法律文书。 经济补偿: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