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期间劳动者工资如何计算?


在劳动争议案件期间,劳动者工资的计算方式要分不同情况来看。 首先,如果劳动者在劳动争议期间依然正常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那么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正常的工资支付标准,按时足额向劳动者支付工资。这是基于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就有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其次,若是因为用人单位的原因,比如拖欠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引发劳动争议,并且最终认定用人单位存在过错,那么可能涉及到经济补偿或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不过,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另外,若劳动争议是关于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首先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约定不明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在劳动仲裁阶段劳动关系已经终止,那么从劳动关系终止之后,雇主通常就无需再支付薪水给员工 。但要是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不过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相关概念: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的补偿,用于弥补劳动者因失去工作而可能面临的经济损失。 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向仲裁机构请求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期限内不主张权利,可能会丧失通过仲裁获得保护的机会。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