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工伤后工资该如何赔偿?


出了工伤后工资赔偿有多种情况,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首先是停工留薪期工资。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要是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计算公式为:停工留薪期工资 = 停工留薪期 × 原工资待遇 。例如,小李工伤前月工资5000元,停工留薪期3个月,那么这期间他应得工资为3×5000 = 15000元。 如果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计算公式: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伤残等级对应月数 × 本人工资 。这里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比如,小张被鉴定为七级伤残,他工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4000元,七级伤残对应13个月,那么他可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3×4000 = 52000元 。 对于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六级伤残的,还涉及伤残津贴。1 - 4级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5 - 6级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在难以安排工作的情况下支付,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相关概念: 本人工资: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停工留薪期:工伤职工停止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期限。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对因工伤致残的劳动者给予的一次性补偿。 伤残津贴:对因工伤致残而退出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给予的工资性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