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月工资数额如何确定?
我和公司发生劳动纠纷准备申请劳动仲裁,涉及到月工资数额的问题。我不太清楚在劳动仲裁里月工资数额是怎么算的,是按实际到手的算,还是包含其他部分?想知道具体的确定标准和依据。
展开


在劳动仲裁中,月工资数额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以及仲裁结果。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月工资”的概念。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里的工资不仅仅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每月实际到手的现金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那么,具体该如何计算呢?一般来说,计算周期为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的十二个月。如果劳动者工作不满十二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例如,劳动者工作了八个月,就将这八个月的应得工资总和除以八,得出月平均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另外,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确定月工资数额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证据问题。劳动者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工资情况,比如工资条、银行工资流水记录、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的约定等。用人单位也有义务提供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如果双方对工资数额存在争议,仲裁机构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认定。 总之,在劳动仲裁中确定月工资数额,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实际工资构成以及相关证据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