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期间脱岗应该如何处罚?


上班期间脱岗指的是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可能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劳动法律法规。 从法律角度来看,公司对于上班期间脱岗员工的处罚,首先要依据公司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按照上述法定程序制定,并且内容合法合理,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公司可以依据该规章制度对脱岗员工进行处罚。常见的处罚方式可能包括警告、扣减绩效工资、记过等。 例如,若公司规定员工脱岗一次给予书面警告处分,脱岗两次扣减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只要该规定是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然而,如果公司没有合法的规章制度,或者处罚明显不合理、不公正,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此外,如果员工脱岗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实际损失,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